第三百六十四章 轮式突击炮(2 / 2)
战场德军上发现PAK-35/36对苏联新型坦克的效果更为糟糕,由于要面对的是苏联已经现代化的坦克T34和更为厚重的KV-1,无奈的德国士兵只能戏称其为“敲门武器”,意思即为只能打出声响。三号坦克更是被苏联人打出了T34恐慌,希特勒于是大怒要求研制长身管的50毫米火炮来弥补这一劣势,其实德军也做过亡羊补牢的方法,就是采用钨芯穿甲弹,同时增加出初速到每秒1030米。穿甲能力提高30%。
所以,不能机动也没有装甲防护的德国反坦克炮,在面对坦克的时候,生存率并不高。而猛士坦克歼击车就不一样了,它的高机动轮式底盘让它不但能够在平原和公路上奔驰起来,就是在复杂地形中也能够进行机动。它的全重只有五吨多,最大行驶速度达到了70千米每小时,反坦克火箭射程达到1000米,可以击穿200毫米厚装甲。而57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在1000米距离上击穿80毫米厚装甲。
当然。坦克歼击车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比如德国已经制造了少量的坦克歼击车,但这些产品的表现默默无闻。它们的反坦克战绩甚至比不上客串的III号突击炮。T26坦克的威胁使得德军迫切需要火力更猛的反坦克武器。在仿制T26失败后,德国人迅速找到了一个替代方法。长身管75mm炮装在自己的坦克底盘上,作为支援武器协同装甲部队作战。于是几种型号的黄鼠狼坦克歼击车几乎在同时投入生产。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利用现有设备拼凑而成,一型和二型的威力可以在1000米距离上击穿80-90mm的装甲,而到了三型,这距离已经达到2000米。
这几个型号的差别不是很大。全重都在10吨出头,属于轻型履带战车。而且都重火力而轻视防护。表现在不仅装甲薄弱。而且战斗室是开放式的,并且很高。这一系列作为德国坦克歼击车的先驱,一举确立了坦克歼击车的发展方向:小车带大炮。
很多人都把自行反坦克炮和坦克歼击车这两种武器混为一谈,甚至有些所谓的专业资料也是如此。的确,双方极其相似,都有能够机动的低盘,都有装甲防护,都有一门反坦克炮,但事实上两者是有差别的。从语法上来说,“自行反坦克炮“的关键字是“炮“,其含意即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机动的反坦克炮;而“坦克歼击车“的关键字是“车“,其含意即能够歼击坦克的车辆。双方的具体区别集中体现在底盘上。
通常来讲,自行反坦克炮的底盘性能较低,且装甲防御较弱,只能为反坦克炮提供基本的机动和防御能力。坦克歼击车的底盘性能要高得多,往往采用现役中型甚至是重型坦克的底盘。如德国的猎豹和猎虎,分别采用豹式中型坦克和虎王式重型坦克的底盘,苏联的SU85和ISU122,分别采用T34中型坦克和斯大林重型坦克的底盘。这类底盘,不仅能够为坦克歼击车提供高性能的机动能力,而且还有可能为其提供甚至超过本型坦克的防御能力或火力。当然,成本也是很高的。
猛士突击炮作为一种低成本的反坦克武器系统,一推出就受到追捧,它的价格便宜,而且又有着强大的火力,最突出的是它的反坦克火箭,任何坦克在其面前都是不堪一击的。所以猛士突击炮的销量同样惊人,在防务展期间就签订了总共2500辆的销售协议。(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