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节 无法淡定从容的表现(1 / 2)
昌江也是农业大省,但是却不是农业强省,田海华作为省委书记,对于昌江全省的农业情况自然也相当清楚。
“力行,昌江的农业情况和你所说的大同小异,都在喊无工不富,无农不稳,但是后一句已经被很多人抛之脑后了,现在大家都在盯着工业项目,都觉得只要工业能发展起来,一切都万事大吉,一切矛盾都可以迎刃而解了。”田海华眉宇间似乎也还萦绕着一重忧思。
“但是工业发展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八十年代以来农村单位粮食产量不断提升,而机械化和化肥的大量使用,从表面上看起来我们的粮食好像的确够吃了,饱和了,但是正如你说的,农业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瓶颈阶段,粮食单产提升有限,粮价低迷,但是像农资这一类价格却不断攀升,农民种粮食挣不到钱,还要亏本,而农村被解放出来的大量劳动力一时间却难以消化……—”夏力行接上话。
“我还在昌江的时候就有一个统计,我们昌江省每年出省外流的劳动力都呈现出高速增长的势头,从一个方面来说,做好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是好事,因为为这些剩余劳动力解决了一条增收致富的路子,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对于我们昌江各级党委政府来说却也是一个潜在压力,这些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能干多少年?十年还是二十年?之后呢?他们能留在他们现在打工的地方么?”
“根据统计,这些外流劳动力基本上平均一年就要换两次以上劳动单位,平均两年就要更换一次劳动地点,我所指的劳动地点是指所在的城市,也就是说他们能够留在当地生根落足的几率非常小,也就是一些幸运的成功者,百分之九十九的最终还是要回到我们本地来而他们老了失去劳动力之后的养老和医疗问题都还是需要我们本地来承担,这其实应该是一种变相的歧视和压榨,他们为那些地方的经济建设贡献出他们的青春,但是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福利保障也没有能融入到当地,我觉得中垩央在这个问题上还没有拿出更为有效和成熟的对策来。”
“工业化和城市化被誉为解决当今农忖剩余劳动力去向的唯一出路,但是如何确保这些农民向城市人口转化时的利益不被侵害,而地方党委政府应该如何在其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似乎还是一个模糊性的难题地方党委政府并没有就这个问题有一个更深远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较为肤浅或者短视的思维中..……”
两个人的分析解释变成了探讨,坐在一旁的陆为民也是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作为一方大员们他们每天要考虑的是什么问题全省性的政策性的,探索性的,关系长远的,每一个问题都关系到一系列的政策导向调整,即便是只坐了这一会儿陆为民都能感觉到自己和他们之间的差距。
“小陆,看你听得这么出神,说一说的你的观点,你也是基层干起来的,县委书记更是一地父母官,我们省是农业大省,但是工业不壮农业不强却是真实写照我们昌江又是劳动力输出大省,你怎么来看待刚才力行部长谈到的这些问题?”
田海华突然把话题抛给了坐在一旁的陆为民夏力行倒不意外。
这也是田海华考察陆为民的一个直观方式,夏力行对陆为民的观念和口才都很有信心,虽然之前并没有就该说什么做什么准备,但是陆为民在下边做的已经很能说明问题,现在不过是要用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观点阐述出来,要给田海华留下一个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陆为民并不怯场。
实际上从坐在一旁时,他也就在考虑田夏二人探讨的问题,如果问及自己,自己该怎么回答。
三农问题由来已久,尤其是从90年后国内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之后,这个问题就更为突出,工业化进程加快,使得通货膨胀如出笼的猛兽难以控制,通货膨胀伴随着农业连年丰收,这使得农村的情况变得更加具体,加上国地税分家,地方上损失巨大,中垩央调控能力加强,而地方上的投入能力顿时锐减,但并没有能有效控制住局面。
农民增收难已经逐渐成为中垩央关注的一个热点。
乡镇企业的发展似乎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民增收找到了一条道路,但是各地乡镇企业发展严重不平衡,使得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东南沿海,成就了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经济崛起。
加之乡镇企业先天不足在进入九十年代中期之后就开始逐渐皇现出来,在资金、政策和技术上的不足,加上产权问题上的模糊不清,使得这些弊病迅速演变成危机,这也严重的影响到了对本地剩余劳动力的消化。
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上,各方专家学者也提出了很多想法和建议,这也不是新鲜话题。
“田书记,夏部长,在你们二位本来我不该班门弄斧,但是田书记既然希望从一个县委书记的角度来谈谈想法,我就冒昧的说一说我自己内心的想法。”